新闻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南京市教育局:聚焦高质量因材施教 推进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5-11-05 09:20:47【新闻】0人已围观

简介南京市教育局:聚焦高质量因材施教 推进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苏省南京市自2001年起深耕小班化教学实验至今已24年,探索形成了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南京范式。当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对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全市高质量因材施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南京市也面临学龄人口变化下育人体系与方式升级的挑战,亟须结合新形势整合改革成果,为义务教育提质寻找更系统的突破路径。基于上述背景,南京市教育局提出开展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与南京市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紧密结合,以小班化教学实验成果为基础率先在全市所有小学全面推进。


24年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基本经验与改革启示


2001年,基于扶持与改造薄弱学校、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均衡发展目标,南京市开始推行小班化教育,在24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小班化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一)形成以“幸福每一个”为核心的基础理论


以“幸福每一个”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充分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满足每一个儿童“幸福成长”的需要。践行三大原则:全纳性原则强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被尊重、关怀与认可;个别化原则强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性教育,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化原则强调小班课堂必须从高控制走向高互动,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效益。


(二)建构小班化教学的制度体系


研究出台《小班教学规程》《小班化教学环境建设纲要》《小班化课程指导纲要》等规范性制度,促进小班化教学从理念探索走向规范推进。比如,《小班教学规程》直面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了预习导航、课堂提问、合作学习、有效训练、及时辅导、多元评价和反思提升7个板块,将前置学习、以学定教等24条要求推向操作层面。


(三)研发小班多元化活动体验教学策略


实践中强调教师应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经验、能力、兴趣等差异的基础上,采取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多元化活动体验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一是聚焦个别化,实践小班化教学的基础性策略,包括个别化课堂提问、操作化合作学习、即时性反馈评价、适性化有效作业、差异化个别辅导等策略。二是彰显活动化,研发多元化活动体验教学典型样式,包括大单元整合教学、四色学习单、组元教学、知识建构教学等。以上教学策略明确了小班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的方向,激发了全市小班学校丰富的校本化创新活力。


24年的持续探索为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积淀了丰富的地方经验,同时也为下一阶段深化小班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小班化教学改革是一个从“应然”到“实然”的教学文化更新过程,教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方法、策略、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师常态化“做出来”。其次,所谓“小班”只是物质层面的班额缩减,是客观、静态的规模指标,并不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变革。破除传统集体教学思维定式,构建新的教学常规,改变教师教学习惯,推动教学从“统一化”转向“精准化”,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最后,要走向教学治理的现代化,让资源配置优化、教师专业提升、教学方式变革、管理样态重塑等教学系统改进同频共振,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需求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的要求,并明确将“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这让我们站在更为广阔的教育发展时空认识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方位与目标定位。在构建高质量因材施教育人体系、迈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小班化教学的推进联结起市域教育转型升级的多维度需求。


一是小班化教学契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作为基本理念。在教育条件达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南京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回归人本身的发展价值来思考,回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求。通过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将高质量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以平等对待相同,以差别对待不同,以补偿对待弱势。


二是小班化教学顺应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局面。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跨越的基础上,仍存在“共享不充分”、城乡校际“软实力差距”等问题,单纯依靠增加资源投入或规模调整已经难以显著改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人口预测显示,未来全国各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规模都将呈现出梯次性、波动性负增长态势。[1] 在少子化趋势中,教育资源配置要主动应对,跨越师资力量、物理设施的“闲置危机”,顺势而为,化静态均衡投入为动态适配供给,通过空间布局集约化、师资配置精准化、服务供给差异化打破“高投入—低质量”的资源配置矛盾,通过小班化教学的动态推进使人口变化挑战成为个性化育人质量提升的“历史机遇”。


三是小班化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同频共振。教育公平的微观视域是在每一项课程活动、每一堂课、每一次学教互动中实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小班化教学可以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要求的落地转化,促发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组织变革、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持续更新,使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工作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统一起来。


综上,我们认为,市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内核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的复合性升级,其重要保障是城乡各类型学校整体发展的公平性升级,其核心内容是激发学校活力的多元性升级以及教师素养的专业性升级。[2] 面对复杂的多维升级需求,破题的关键是寻找有力抓手,统筹兼顾人口变化新趋势、资源配置新范式、教育公平新维度、教学变革新导向等需求与矛盾,使各方面需求由“孤立变量”转化为动力联结,让每一项“新”的诉求都成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工作正处于这个多要素、多维度联结的交点。


新型优质小班制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


新型优质小班制是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而系统建构的组织架构、制度规范与运行机制。“新型”聚焦新资源配置、新组织保障、新样态构建、新技术支持、新过程实施,将小班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优质”锚定在“人的现代化”上,使小班化教学内涵从班级规模调整升维为育人范式的革新。


南京市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突破“班额缩减”的表层调整,以系统化治理思维实现小班化推进的理念扎根、机制协同、保障到位、行动有力,这是推进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


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的推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核心考量。


在治理体系建构上,深刻认识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中管理提档升级的关键意义,以教育行政统筹、教研专业支持、教学落地转化、评价反馈优化构建起协同并进的推进体系。市、区教育局通过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建立相适应的资源统筹动态适配机制,应对生源变化与资源波动,稳妥规划,响应在前;教研部门构建“先行先试—研训保障—下沉支持”的专业赋能机制,为教学转型提供专业服务支持;学校优化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度规约、运行过程,特别注重引领教师深层次反思实践和持续学习,配套评价、反馈、激励机制,不断促进教学行为向真正的“小班化”动态演进。


在治理过程安排上,贯彻“有序推进”原则。一是规划系统有序,以学校办学现状、资源特点为基础,现有小班学校加快推进、整体改革,非小班学校强化理念转变、方法探索与专业提升。二是推进阶梯有序,不以快速扩大小班学校数量为目的搞“一刀切”,根据人口变化动态适配班额。非小班学校可根据生源变化,从1—2个年级先行“实验突破”,也可以在侧重互动的课程活动、学科科目中试点,形成学教样态转变的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范围,避免仓促推进。三是要素协同有序,小班化不只是“班额变小”的单一变化,需要配套学习空间与资源布局活化、师生学教策略掌握习得、个性化支持系统构建、教学常规组织管理等方面协同推进,避免出现班额小了但教学方式、资源配套没跟上的脱节情况。


区域推进小班制改革的行动框架与重点领域


结合南京市小学学龄人口已经达峰的现状,根据“有序推进”原则,2025年6月市教育局发布《新型优质小班制小学教学实验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区域小学阶段推进小班制教学改革明确了行动框架。


一是全体参与,有序推进改革。秉持全市小学全体参与、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区科学研判、合理规划推进方案,统筹调配小学教育资源,动态调控班额,提升生均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促进育人方式不断改革优化。


二是机制转型,强化过程治理。在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改革中着力于管理提档升级,在“学、教、管、评”全流程中推动制度体系、教学范式、治理方式等要素的一体化转型,确保各项举措常态化、可持续发挥效用。


三是关注差异,夯实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因材施教真正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成长,凸显小班制教学育人优势。


四是聚焦课堂,落实以生为本。持续开展“金陵好课堂”改革行动,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深化以学定教、依学而教、教为学设、学为教本的理念,切实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扎实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模式、方法和策略研究,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五是加强教研,助力教师发展。强化区域教研,聚焦小班制教学关键问题,先行先试,积极指导服务,转化应用现有成果,发现与培育新经验。重视校本研修,推进教师共同体建设,“教—学—研”融合,推动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成长。


行动框架作为南京市新型优质小班制推进的顶层设计,为区、校深入开展改革实践提供了基础性、政策性、方向性指引,并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投入支持,形成广泛的专业协同,在以下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一)创新课程组织样态,丰富差异教学方法


一方面,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要在深刻领会其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潜能,在学校课程规划、资源开发、方案设计、特色拓展以及实施管理等方面,切实保障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差异化教学、个别化指导是在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的关键,要有机整合各教学要素,建立动态交互的学习社区,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大小班结合、分层递进教学、个性化选修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要发挥先学后教的导学功能,设定差异化目标达成过程、准备差异化学习内容、设计差异化学习方式等,实施差异化个别辅导,给予学生贯穿全程的反馈支持。


(二)创新共同学习文化,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大班模式下课堂多为“教师主导、少数参与”。共同学习文化强调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建立师生伙伴关系,尊重学生个体价值,激活教与学双向动能,促进集体努力与个人行动相结合,构建师生共学互动的教育生态,实现小班制教学的高互动、高投入、高参与,让课堂从“教师管控”转向“多元共生”,避免学生被忽视、边缘化。


(三)创新以评促学体系,落实学为中心观念


以评促学体系将“对学习的评价”转化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在学习评价中,聚焦学生差异化需求;在教学评价中,突出促进学习的实效,注重“学习的生动”而非“教师的精彩”,形成评价的目标、方式、过程、结果与教学调整的联动机制,精准助力学生发展。


(四)创新协同推进机制,构建教研扎根范式


整合市、区、校资源,形成市统筹、区联动、校落实的三级协同架构,在“区域—学校”教研、“学校—学校”协作、“学科—学科”协同、“校—家—社”联合等方面广泛创设联结,为小班制教学持续深化提供支撑。一是以教研为主导,聚焦实践难点形成“问题诊断—研训赋能—实践验证—反思推广”的教研闭环,提炼可推广的教学方法、模式;二是以学校为主体,跨学科探索学习导师制、教学会诊制等协同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三是以集团(学校共同体)为纽带,加强跨区、跨校的教师共同体工作机制建设,发挥城乡区域共同体与学校共同体作用,突破“局部研究”“散点研究”的局限,构建多维度、多领域专业合作,形成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成果的共研、共创、共享。


(五)创新技术精准赋能,探索人工智能应用


把握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契机,将其作为赋能大规模高质量因材施教的重要驱动力。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搭建支持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智能基座,开展教学范式探索行动,研发智能教师助手和智能学伴,形成智能体矩阵,开辟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赋能教师从“经验型支持”转向“数据支撑的精准指导”,破解大班“凭印象教、凭感觉导”的惯性,让小班制教学的“关注每一个”有技术支撑、可落地执行。


南京市将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作为落实建设教育强市战略的“先手棋”,深入推进新型优质小班制,既是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以本土实践探索教育现代化路径的主动担当。回首前24年,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在理性探索与实践摸索中走向本土经验的专业化构建;展望后10年的小班之路,我们期待通过小班制的系统、持续探索,优化区域教育治理,真正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的教育幸福”,让小班化教学成为南京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实惠,为实现高质量因材施教创造“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