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友善用脑

遇见“友善”,看见成长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4-09-18 17:00:47【友善用脑】0人已围观

简介遇见“友善”,看见成长

 “以往的音乐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经过课改培训后,我打破了思维惯性,让学生通过听、模仿、小组合作编创等环节自主学习歌曲,自己只是在重难点地方给予引导,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逸夫小学校教师杨阳由衷地说。

杨阳口中的培训就是2019年沿滩区启动的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持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区域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升。“5年来,沿滩区课堂教学改革经历入模、打模、出模过程,目前已呈现出创模的可喜势头,促进了区域教育生态的重建。” 沿滩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何俊这样表达收获的喜悦。

契机:与学习科学相遇

沿滩是自贡四区之一,素有“十里水路连八街,千年盐运第一城”之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盐运之城”,其教育发展也是当地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

教育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如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如何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成为沿滩教育人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们关注的从来不只是分数,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素养,教育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何俊不止一次这样表示。

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沿滩区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自2014年起就推出了“打造新课堂,实践新方法”活动,5年时间下来,沿滩区教育人感觉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2019年,沿滩区教体局与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合作,引入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谋划实施了五年的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

经过深入学校走访调研、召开教师座谈会、开展学生学情测试等方式,沿滩区教体局确定沿滩中学、兴隆小学等12所学校为首批试点学校,由学校确定种子班级和种子教师,先行试点取得成效后逐步推至全区学校。同时,推行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分解课堂教学关键环节逐项研究,先后立项100多个课题(包括微课题),秉持“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思路,不定期开展赛课、课例研讨等活动。

“我们从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形成联动机制,力图整体改善区域教育内部生态,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学习、幸福成长。”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秘书长李荐表示。

突破:走出教学舒适区

将教育改革的行动计划落地为一线教师的具体实践,并不容易。

“第一次接触友善用脑,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难。”自贡市龙湖实验学校教师宋宇坦言,“根本不想改,一心只想在自己的舒适区。”

这也是沿滩区许多教师的感受。

“面对新鲜事物,如何让一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明白新的课堂教学范式,掌握精髓,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沿滩小学校长周萍在那段时间无比焦虑。更让周萍郁闷的是,她在讲台上讲课改的重要性,台下的教师有的看手机、有的在闲聊。

“怎样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怎样提高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质量?”周萍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用友善用脑倡导的“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组织教师培训呢?就这样,一场培训方式的变革悄然开启,培训上聚焦学习任务,所有校领导、中层和教师进行分组研讨,自学环节人人埋头苦读;组内交流大家各抒己见;集体展示大家分工合作,个个眉飞色舞。

“教师学习的内驱力被调动起来,被动式学习变成了沉浸式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更让周萍开心的是,教师看到、体验到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不仅城市小学动起来,乡村小学也加入到改变的行列。现任沿滩区逸夫小学校校长的古锋,几年前还在兴隆镇中心小学校任校长,了解到沿滩区教体局要引进一个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项目,他主动请缨,带领教师率先加入课改行动。

与沿滩小学不同,古锋所在的兴隆镇中心小学校则是以问题引领课改。学校对全校教师课堂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教师讲的时间普遍占到了课堂的2/3以上,学生的活动和表达时间被严重挤占。

“接下来就开会讨论,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未来没有教师、父母在身边辅助学生该怎么办……”在古锋的推动下,自主、合作、交流等关键词逐渐成为讨论的热词。

一次次展示课研讨,一次次教研培训,一次次同课异构,项目组专家为区内教师提供专业讲座和指导,并选派70余名校长、骨干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5年间培养种子教师400余人,培训教师达8000余人次。

通过不断推进和研讨,教师从最初只在乎“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的“照着葫芦画瓢”,转变到理解并认同“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引导结论”三个原则,然后知行合一地践行、研讨、再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评价也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关注每节课的“倾听、规则、合作”等维度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具有周期性的长期评价。

“从开始的彷徨怀疑、不知所措到如今享受课改带来的变化;从最初的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受。

收获:看到学生看见成长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什么不同?

如果以前问沿滩第二小学校教师聂敏事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就是“差不多”。但课改之后,她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数学课,刚刚接触“友善用脑”时聂敏事对于项目组特别强调的“学习目标”并不在意,不就是换个说法吗?她就直接将以前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四个字改成了“学习目标”,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个学生站出来对这个“学习目标”提出了质疑。“那一刻,我明白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此,古锋也深有同感,为了让教师更快上手,他经常把“友善用脑”倡导的“三讲”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堂课“讲目标”是基础,“讲活动”是主体,“讲规则”是保障,做好了“三讲”,一堂课再差也差不到哪里。

宋宇也是这样“一波三折”成长起来的,从开始的艰难改变到手忙脚乱再到越忙越乱,课堂总不能如愿,直到碰到教研员钟卫东的迎头直击——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灌输太多,课堂设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痛定思痛,痛则思变,现在的宋宇越来越明白“友善”二字的含义,“正因‘友善’处处见‘人’,每一次‘放手’的时候,学生总能给我许多惊喜,我也逐渐从‘我能给他们什么’变成‘学生自己能探索出什么’”。

“总是认为学生需要灌输知识,而忘记引领学生如何学习。当我们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时,学生的潜力才会被无穷地激发出来。”沿滩区邓关中心小学教师汪贵珊说。

教师的改变,教研员最有发言权。

在教研员廖冬梅看来,项目的推进实施使教师更主动了。“教师学习课标、研读教材、集体研备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集体研备,从以前的‘吐槽大会’变成了现在的‘剖析大会’‘研究大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挥集体智慧”。

教师主动带来的是课堂的生动。廖冬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数学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舞台,一群人的寂寞,因学而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课改带来的效果正在显现。周萍告诉记者,课改实施以来,学校两人被评为盐都名师,10人先后成为沿滩区小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导师,38人次采用“一三八”教学范式参加区级及其以上的赛课、研讨课获奖,5名教师的一师一优课获得省级奖。

而对于沿滩区来说,随着“友善用脑”常态化推进,教育教学成效也日益提升,被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区属唯一一所高中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不断上升,2023年本科上线突破200人大关,创历史新高。

从种子教师到种子学校、从种子学校到区域联动,现在的沿滩区教体局正以“网格化”思路将全区学校划分为若干共同体,促进课改经验的共享。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深化、细化和系统化积累项目实施成果,2022年,沿滩区教体局开发了全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课改资源平台,通过可视化的网络渠道,整合教师、学校、教研员等不同层次的过程性实践研究成果,为全区学校提供更大范围的共享资源,以资源管理推进教育改革。

“看到孩子一张张自信的笑脸,听到他们流利的表达,这就是课改带给孩子的变化。”沿滩小学教师刘巧梅说。

而这也正是何俊的感受。“无论教师理念的转变、能力的提升,还是课堂生态的改变,最终的目的都指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向学生更好地成长。接下来沿滩区将进一步推进课改,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何俊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