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友善用脑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关注:友善用脑,构建“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3-10-11 10:31:51【友善用脑】0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关注:友善用脑,构建“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是心理和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明霞老师带领团队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外动机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行为和神经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内外动机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有独特的规律和机理。

为了进一步挖掘现有教学改革成功实践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运用动机相关理论提升课堂效果,助力一线教师更好开展课堂改革实践。张明霞老师团队对友善用脑“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进行了分析,以此为模型提出了构建“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相关建议,并指导她的研究生徐娟娟完成了“构建‘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以友善用脑课堂范式为分析模型”一文。既是对友善用脑课堂教学范式的科学分析,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肯定。

现将全文转发,希望对广大教师更好理解和实践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有所帮助。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支点。2022年,国家首次将学习科学写入教育文件,旨在基于学习科学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习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为研究对象,依据“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和“T+6M+C+PE”教学策略,提炼出友善用脑课堂的根本与核心,并分别从理念与环境、学习目标、情境与活动、活动规则、课堂评价等角度详细剖析了课堂教学动机内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构建建议,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动机系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中学习的动机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态度、投入度和坚持性,进而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和学业成就,并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1-2]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满堂灌输的低效教学行为普遍存在,表面生动而成效甚微的课堂也比比皆是。这种低效课堂导致“学生学习的各种动机类型均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厌学现象”[3] 。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思想和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二是改革理念因缺乏具体抓手而未能真正落地。

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4-6] 均体现了以学为基点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科学立场。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首次将学习科学明确写入国家教育指导文件。由此可见,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学习科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范例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友善用脑课堂是学习科学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1世纪初,友善用脑被引进我国,历经二十余年本土化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包含核心理念、教学范式、操作工具、课堂评价的完整系统。从学习科学和心理学视角分析,友善用脑课堂的关键是实现了学习动机的内化,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堂动机机制。因此,剖析友善用脑课堂的动机内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既可为教师提供解决“课堂低效”的实践抓手,又可为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友善用脑课堂的基本形态

友善用脑是依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进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由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于20世纪末提出,是学习科学理论在教与学中的具体应用。友善用脑课堂聚焦于课堂教学,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以研究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为核心。截止到目前,友善用脑课堂已经形成了一套包含核心理念、理论体系、课堂教学范式、操作工具箱的完整学习科学应用体系(见图 1)[7-8]。

友善用脑课堂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为理念,强调从学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外在形态主要为“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和“T+6M+C+PE”策略。“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包括“一原则、三讲和八步骤”:一原则是“创设场景、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课堂教学原则;三讲是“教师课堂上利用3~5 分钟讲目标、活动和规则”;八步骤是“舒缓情绪、明确目标、布置活动、宣示规则、学生探究、团队展示、质疑辨析、师生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其中,“一”是根本,“三”是核心,“八” 是过程。“T+6M+C+PE”是“团队学习 + 多感官教学、思维导图、音乐、健脑操、冥想、适应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穿越+形成性评价”等多种策略的英文缩写。[9-10]

下面笔者以一节初三物理课为例呈现友善用脑课堂基本样态。

教师遵循“创设场景、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原则(一原则),以学生家门口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为情境,以探究手中的奖牌是否为金银铜材质为核心任务,出示标题“探‘密’奖牌”。随即,师生共同确立了包含学习路径、知识达成和素养导向等元素的学习目标。然后,各学习团队在活动规则指引下开展“大猜想”“解谜团”“画导图”三个进阶学习活动,对概念复习、实验测量、公式计算、问题解决等与密度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和灵活应用。整堂课教师讲解不足5分钟(三讲),其余时间全部由学生猜想、实验、讨论、展示、质疑、补充、总结和评价(依据八步骤),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问题式、启发式和探究性学习。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他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在团队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体验较高的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因而学习更加投入,知识复习更能融会贯通,思维也能得到发展。[12-13] 友善用脑课堂之所以高效,在于“一原则”“三讲”和“八步骤”构成了一个具有动机内化机制的有机体,共同保障了课堂始终以 “学”为中心。为了更明晰其中的动机内化机制,本研究提取友善用脑“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中的“一” 和“三”这两个根本和核心,并结合策略中的“评价”, 对其进行阐释与剖析。


(二)友善用脑课堂的动机内化机制分析

1. 理念与环境 :动机内化的人本基础

友善用脑课堂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为理念,这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的主张 [14]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相信人有其自身需要和潜能,提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泉。[15]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在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16]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理念中,“相信”即尊重和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发挥,为课堂教学中动机的持续内化奠定了基础。

友善用脑课堂理念贯彻在课堂上,主要表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 以此为起点科学备课和为学生提供友善的学习环境;课中,教师主动退后,用真实有趣的学习活动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正中央,促进其自主且高效地学习;课后,教师提供与课内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其所能地应用和创造。以上述课例为例,教师在了解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低、底子薄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冬奥会格外关注,因此,准备了三枚奖牌到课堂中,为学习创设了轻松自由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友善,而且还能感受到教师的充分信任与大力支持。随之,学生会产生积极情绪,更加自尊自信,为后续的高度投入学习奠定了动机内化的基础。[17-18]

2. 学习目标:动机内化的认知调节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确立目标是首要环节。传统的教学一般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确立教学目标,往往忽视学情。这对学生来说是被动接受,属于外在动机。友善用脑课堂确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情、明确学习路径和清晰学习结果)。友善用脑课堂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学习目标,就是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过程,这是基于个体的期望、信念、价值观、目标等认知因素对动机的调节及其在动机连续体中的辩证发展。[19]

友善用脑学习目标的呈现形式为:通过 ××× 活动或游戏(学习过程和形式,体现学习的趣味和价值),完成 ××× 任务(具体知识内容,明晰知识目标),形成 ××× 能力(或素养,清晰能力发展点)。在上述课例中,学习目标是“通过‘大猜想’‘解谜团’‘画导图’ 活动,判断奖牌材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复习密度相关知识”。密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当把密度知识融入到“判断奖牌材质”这一实际问题时,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认同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转变自己的期望信念和价值信念,并把原本可能是追求外在好评的表现目标整合为自己的掌握目标。即,外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倾向使用深层加工策略。[20]

3. 情境与活动:动机内化的关键策略

兴趣和好奇心是个体重要的内在动机。[21-22] 当课堂学习始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时,满足了个体关联性、新颖性、生动性和易了解性等特性,会瞬间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产生愉悦情感。[23] 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好奇心,促使其快速投入和专注到学习任务中。[24]

学习科学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作为学习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代表,友善用脑课堂贯彻落实“创设场景、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基本原则,注重把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并在实践中提升与发展、应用与创新。在上述课例中,基于学生引以为傲的盛会时事所创设的“判断奖牌材质”的学习情境,是密度知识的真实应用,新颖有趣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认同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由此产生探索密度知识的内在动机。“大猜想”“解谜团”“画导图”三个学习活动代替了传统课堂的讲例题、做练习等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具身体验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奖牌材质”问题的全过程。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有趣和高效的。同时,这种真实任务将密度知识还原到其产生的源头,使得学生在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目标感。在这些进阶学习活动中,由于猜想被不断地探究、实验、计算、验证直至“解‘密’”,好奇心得以满足,增强了学生的心流体验,促使学生的兴趣也由最初不稳定的情境兴趣逐步发展为稳定的个体兴趣。

4. 活动规则:动机内化的需要核心

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有其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是内在动机产生的源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和归属)[25-26] 和层次需要(分别是低层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高层次的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动机。[27] 在课堂中,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学生学习的动机才得以内化、持续深化 和趋于稳定。[28]

友善用脑课堂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满足其成长性需要。发展思维和动机内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友善用脑课堂发展学生思维的路径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清晰真实活动任务的基础上,制定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团队讨论、展示交流、质疑辨析和总结评价的活动规则。以上述课例活动二“解谜团”为例,此活动的目标是复习密度测量的相关知识与实验,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制定了如下活动规则:①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加2分;②说清记录的测量数据,加1分;③介绍测量遇到的困难,以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加2分;④说出测量推测出的奖牌材料结果,加1分;⑤有效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意见,加2分。在这些规则中,包含学习的思维关键点(测量和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实验步骤)和素养发展点(解决判断奖牌材质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依据这些规则,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自主感和胜任感, 在团队学习中体验到归属感,在质疑补充和互相评价中体验到胜任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促使内在动机得以深化和持续。

5. 课堂评价:动机持续内化的保障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课堂评价是“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评价体系。这种“一言堂”“一刀切”的评价,往往会引发过度竞争,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厌学心理,破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导致“破坏效应”[29]。因此,课堂评价对动机持续内化起着保障的作用。

友善用脑课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友善用脑课堂把评价作为学习的过程和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友善用脑评价以学习目标为基本导向,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课堂的“规则、倾听、合作”进行多维评价。[30] 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倾听、规则、合作”能够兼容品德与能力、知识与素养,在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同时发展了可持续的内在动机,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力。

综上,在友善用脑“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中,从理念环境到学习目标,从情境活动到活动规则,再到课堂评价,均体现了课堂学习的动机持续内化过程,最终促进了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因此,分析友善用脑课堂的动机内化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课堂教学动机系统,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具有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动机内化的运作机制,是将动机视为“与设定目标、投入学习和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相关的心理机制和过程”[31]。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发展的系统。动机系统的教育基点是“学”,核心目标是构建课堂教学的生态发展,理论依据是心理学动机理论的融合(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内在需要为核心、以认知调节为中介、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关键策略、以动机连续体为内化机制等)。该动机系统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逐步发挥触发、内化、调节到持续的动机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