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友善用脑
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作业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3-02-17 12:46:47【友善用脑】0人已围观
简介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作业中的应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白立华老师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设计,用友善思维导图改善语文学科作业形式固化、功能单一现象,促进“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真正发生。以下是她的总结。
“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文学科作业的有效设计,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研究证明,将友善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中,有利于改善语文学科作业形式固化、功能单一的现象,促进“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真正发生。 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指在友善用脑理念指导下,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借助图像帮助人们思维或记忆,同时也是反映人们思维特点的工具和媒介。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提出“人脑有异,图不同一”,鼓励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概括性、有序性和形象性是友善用脑思维导图的特点,绘制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应遵循个性化、形象化、简洁化、创新化和审美性的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重的特点,同时这些内容的梳理都建立在学生视角下,呈现的是学生个体认为重要或需要记忆的内容,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又尊重了个性,照顾到了不同层次,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适切性,满足了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项作业的不同需求,做作业的过程的体验和收获是不同的、个性化的。因此能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老师来说,友善用脑思维导图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维可视化,因而能够帮助教师真实了解和把握学情,进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制定高效的教学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水到渠成,这也正是“双减”的关键所在。 一、前置学习,思维导图发挥诊断功能 前置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新课内容之前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既能帮助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又有助于准确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或疑惑处,更有利于提高新课的学习效果。语文学科前置性学习内容通常包括读文、自学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课文内容的梳理等,教师的困惑在于无法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困惑在于作业周而复始、简单枯燥。友善用脑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改变这种情况。 在初学课文前,可以这样布置作业:利用思维导图,展现自己的预习所得。教师可以提前跟学生明确思维导图中的必备内容:重点字音、重点字形、重点部首、易错笔顺、难懂字词、背景资料、内容梳理等,低年级以基础知识为主,高年级应侧重理解与质疑。面对这种作业,学生们表现了极大地兴趣与热忱。查看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前,笔者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作业。因为课前查看导图,教师发现:学生在“裙”“富”“诉”“离”的书写、“焰”“柴”的笔顺、“薄纱”“蜷”的读音等方面出错比较多,因此进行了重点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课堂中,教师也要安排交流汇报的环节,引导学生在组内、班内进行成果汇报,在彼此的交流、补充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导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仍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课堂上,在谈话导入本课学习后,笔者安排了“借助思维导图展示预习成果”的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团队内交流预习所得,修改补充——合理分工,准备汇报”的规则进行团队合作学习,然后找到两个团队进行汇报,引导其他团队按照“内容全面(字音、字形、部首笔顺、字词意思)+1分、重点突出(可利用板书)+2分、配合默契+1分、声音响亮+1分”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经历了自学、互学、听讲、练习这一些列学习过程,知识掌握就非常扎实,基本不用课后再做各种练习和抄抄写写,减负提质真实落地。 图1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学生思维导图
图2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学生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之前,教师也可以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布置预习作业,通常指向对重点问题、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在高年级更加适合。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将相和》第二课时前,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围绕“廉颇、蔺相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绘制思维导图,要求观点明确,有依据。这个问题来自于课后第四题,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事例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还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堂上,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团队内部先交流,达成一致观点后再班内汇报、团队之间互相评价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思维有了深度,自然而然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二、课中探究,思维导图促进思维发展 如果把语文学科知识比拟为需要传递的“球”,在40分钟的时间内,教师在努力将“球”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但众所周知,每名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是否愿意主动地去接“球”就非常重要。总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在默默地“听讲”,其余什么都不做,他接“球”了吗?如果在课上引入思维导图,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根据任务完成一幅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无论学生接的“球”是大是小,“球”状发生了哪些变化,但学生总是在“接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得到保护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一课,课后有道题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先根据文本进行梳理,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团队合作,用思维导图展现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接到任务,学生开始自学批画,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团队内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全班展示。因为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了住宅的修建过程,为学生搭建了支架,因此后面的介绍环节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习作思考,为动笔写做充分的准备。以三年级上册作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习作《猜猜他是谁》时,笔者带领学生了解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后,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思考想写谁?在外貌、特长、品质、性格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学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交流了最近一段时间发现的问题和现象,然后布置学生围绕: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改变这种现象或问题来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学《这儿真美》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明确本次习作要“围绕一个意思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儿美(一句话概括)?美在哪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思考)?绘制思维导图。其实这些思维导图就是学生的写作提纲,绘制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教师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学生的习作构思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习作教学,学生的困难就在于不知道写什么,思维导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3 学生绘制《我的想法》思维导图 三、课后复习,思维导图提升语文素养 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在于用简洁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以最为直观、形象、突显的方式表征知识,拓展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而梳理、建立关联正是复习的目的所在,因此思维导图在复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可以布置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本单元知识点的任务,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课文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根据复习需求,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对于高年级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梳理,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取长补短中共同提升。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能力所限,所以最好从三年级开始做这样的作业,而且前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和绘制。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篇课文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从基础知识、课文内容两方面进行本单元梳理,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老师先带领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各部分初步绘制,然后带着学生根据前期绘制的单课思维导图和课文,梳理重点字音、易错字形、易错笔顺和部首、每篇课文的内容、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文表达的情感或揭示的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思维导图的相应部分补充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梳理能力后,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巩固提升的过程、是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更是学习的学法的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得以不断发展,语文素养持续提升。 “双减”的实质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减负提质的真实落地是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友善用脑思维导图的价值和应用策略值得深入开发。在语文学科作业中运用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传递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