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友善用脑

抗疫专栏∣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策略:冥想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0-03-03 20:40:26【友善用脑】6人已围观

简介抗疫专栏∣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策略:冥想

 

什么是冥想?

冥想,是人的一种意识状态。冥想一词就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参禅的过程就是人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知识再精彩,没有学生的领悟,也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头脑中。冥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冥想,要烘托氛围、保证质量、外化成果,让学生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提高思维品质。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思维品质。罗扎诺夫曾经用冥想的方式开展加速外语学习的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课堂上使用冥想,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什么是课堂中的冥想?

课堂上的冥想,是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闭上双眼,或驰骋思维的骏马,或回顾教学内容,这些方法既简单又实用,不但使友善用脑的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冥想在课堂上可以课前使用,课前冥想能够调整学生的情绪,比如上完体育课的下一节课,冥想一分钟,能够让学生很快从刚才剧烈的活动中平静下来;课中冥想能够促进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下课前冥想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课上学习的内容,总结提升记住知识。冥想可以使用音乐,使用的音乐要轻柔舒缓,也可以不使用音乐,让学生双手交叉额头趴在手腕处,静静沉思一分钟。冥想可以有导语,老师要用温柔的语气,轻柔舒缓地说出关键词,也可以事先规定范围让学生自由遐想。总之,冥想在友善用脑课堂中十分重要,它让学生的大脑轻松自然地工作。

怎样实施课堂冥想?

如果说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那么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以达到增强思维品质的目的。反言之,当人们为了达到增强思维品质的目的,获得了深度的宁静状态,冥想就是一种意识状态。怎么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深度宁静的意识状态呢?

教师在组织学生实施冥想之前,首先要烘托氛围。第一,调整学生的坐姿,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和放松的姿势。比如可以舒服地靠在椅背上,也可以趴在书桌上。课堂冥想不是完全放松的睡觉,舒服的姿势是为冥想营造氛围。所以,教师可以要求靠在椅背上的学生,将双手交叉放在体前;趴在书桌上的学生,将双手交叉伏在桌面上,额头轻抵双手交叉处。第二,让学生轻轻闭上自己的双眼,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识,聚焦于思考的问题和他们的内心与大脑。第三,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低沉、舒缓、绵长的音乐。音乐的音量要把控好,不能太高,在保证学生都能听清的前提下,尽量放低声音。学生冥想时,教师选择的音乐,与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要有紧密联系。比如:大课间或体育课后,教师为了调整学生情绪,让学生能够平静专心地上课,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心跳同速的音乐,即每分钟60拍左右的音乐,一般佛教音乐能够让人迅速进入平和清净的状态。如果教师在课中让学生冥想,目的往往是希望通过冥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下课前则是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记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选用音乐时,应该在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或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选择那些具有低沉、舒缓特征的作品,比如大提琴曲等。

其次保证冥想的质量。第一,冥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手段,冥想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为了保证冥想的质量,教师在实施冥想过程中,要明确冥想的主题,确定冥想的范围。在冥想开始之前,要根据教师预设的冥想目标,选择好实施冥想的时机。一上课就进行的冥想,往往是平静学生的心情的,这段时间不应该浪费。有一位老师在课间操后上英语课,她的课题是现代农业。学生刚刚跑完步,气还没有喘匀,马上上课效果肯定不好。这位老师走到讲台前,播放起轻柔浪漫的音乐,让学生趴在桌上冥想着几天前他们讲的一对老农夫的故事。伴着轻柔的音乐,老师轻轻用几个关键词引导大家。一分钟后,老师让学生抬起头,开始正式上课。前面的冥想,恰恰成为了老师上课的一个很好的导入。第二,实施冥想时,老师也要成为冥想中的参禅人。冥想也可以不配音乐,不配音乐时,教师一定要首先做好冥想中的参禅人,用老师的气场和影响力,为学生营造冥想的氛围。不用音乐,冥想的环境要求十分高,整个教室要非常静谧,教室里所有的人,在冥想过程中都要全身心投入。第三,老师保证冥想的时间。冥想本来就是人参禅顿悟的过程,从是需要时间的。一般而言,在课堂上冥想,即使是一个简单主题,最少也要半分钟以上。1-2分钟效果会更好。有些老师刚刚让学生冥想,抬手一看手表,时间到了,于是马上结束。这样的冥想不是冥想,老师就没有入境,学生也没有真想,保证冥想的时间非常重要。第四,冥想的导语应该轻柔、简洁、凝炼,导语与导语之间的空隙,应该足以让学生在听到导语后,随着导语的引领,思考完相应的问题。如果教师不使用导语,那么冥想前一定要明确主题。

第三冥想成果的外化。冥想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课堂冥想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之一。当学生在冥想中产生顿悟,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知识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外化自己思维成果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友善用脑思维导图,记录下自己的思维,便于复习巩固。有些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形成顿悟时,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是其继续思考、深入理解的过程。如果是课中的冥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画完思维导图后,进行小组交流。因为冥想毕竟是个人的思维活动,交流能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启发,形成思维碰撞,利于深入理解和牢固记忆这些知识,也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外化自己的思维,也可以采用记笔记、写心得的方式,悟得的知识,外化出来才是真正的掌握。做笔记、写心得的过程,就是深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口头交流也是一种外化形式,口头表达区别于文字表达和思维导图表达。对于一些简单的话题,或者对于听觉型的学生来说,口头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记忆和理解方式,教师在让学生外化冥想成果时,可以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不同的认知倾向,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些形式的目的都是达到深入梳理思维、外化思维成果、巩固记忆知识的功效。

总之,冥想是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使用冥想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养成独立分析、自主思维、善于质疑的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课堂教学亦张亦弛、宽严适度、松紧得当,让课堂教学的节奏,更加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合人学习时的大脑思维特征。有时候冥想也是一种休息和放松,能够让学生平和心状、静谧情邃、涵育心胸,调节与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希望老师们在课堂上能够经常使用冥想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