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友善用脑
抗疫专栏∣会员分享:“疫”起成长 特殊而难忘的学期记录孩子们的足迹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2020-07-23 07:36:20【友善用脑】0人已围观
简介抗疫专栏∣会员分享:“疫”起成长 特殊而难忘的学期记录孩子们的足迹
抗击新冠疫情以来,我们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近一个学期的居家学习、生活,广大中小学生在此期间都有了不少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有的学会了感恩,有的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感受到了关爱。 今日带来的是北京日报“疫”起成长栏目刊登的,学会会员校文汇中学初三级学生作品——春天和延庆区十一学校八年级学生的作品——防谣也是防疫。 春 天 我拆开新的日历,支在办公桌上,翻开第一页,公元2040年。 是的,已经2040年了,我是一名医生,主攻“新方式”治疗项目。 曾经也是这个时候,20年前的我正上初三,对未来迷茫又充满期待。我有过无数的幻想:手执画笔成为艺术家,头戴安全帽当个工程师,立身三尺讲台做一名老师……唯独没想过当医生。是20年前那场“战疫”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时起,我决心成为身着白衣的天使。 今年春天,我迎来了一次艰难的挑战。哦,别误会,不是20年前的那种疫情。前不久,医院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病人年过古稀,多病缠身,器官衰竭。这样的病例放在多年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不停地透析来延长生命。而现在,我要将“新方式”的理论投入临床。时间只有一个月,我要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器官,不单单是对某个器官的部分修复,而是对整个身体系统的更新。这是对医术的重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不可逆的伤害。 一个月来,我在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反复将设想实施于实验鼠身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一次我和同事们以为成功了,可第二天小白鼠生命体征减弱,直至死亡。那天中午,我和同事们端着饭盒坐在实验室外面,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无比担忧,如果失败了,那位病人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20年前的春天,那时的医护人员是不是也很迷茫?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忧愁的时间,只有争分夺秒地探索。我明白了,擦掉眼泪。没错,他们在身处危险时还能沉着应对,那身处顶级实验室的我们更不能流泪哀叹了。随后几天,我和同事们充满干劲,终于,我们成功了!手术顺利进行,老人家熬过了72小时,精神极佳。我走出病房,累倒在门外的长椅上,昏睡过去。 醒来之时,窗外一缕春日阳光照射进来,暖暖的,我舒适地眯了眯眼睛。 \20年前的春天,我们与疫情战斗;20年后的春天,我们更进一步,在奋斗的路上与春天相遇。 作者:何雨桐 文汇中学初三(1)班 指导教师:李辉 供稿:文汇中学 防谣也是防疫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全球关注。各种信息中,掺杂着一些谣言。这些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抗疫的大局。所以,防谣也是防疫。 谣言是“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从“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到“普通市民出门要带护目镜”,从“某卫健委领导感染后逃亡上海”到“钟南山院士被传染”,这一系列五花八门不知道从何传出的谣言,让人们本来就紧张的心弦更加紧绷。疫情当前,谣言无异于另一种猛烈的“传染病”。 保持清晰头脑,不造谣。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需要明辨是非,客观准确地陈述事实。在网络上发表看法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听只言片语便断章取义,也不能道听途说肆意发挥,更不能编造和捏造不实言论。不要变“留言”为“流言”,不要变“畅言”为“谣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理性看待问题,不信谣。网络世界是“花里胡哨”的“万花筒”,越是这种非常时期,越是鱼龙混杂。“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在浏览网络信息的时候,要养成一种理性审视的媒介素养,过滤掉不实、不当消息,不给任何谣言可乘之机。 疫情当前,除了不造谣、不信谣,我们更要不传谣。面对大量的信息输入,我们要做到谨慎输出,不要小看每一次转发和评论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我们要大力宣传靠谱的权威信息,让谣言在准确信息面前无立足之地。 作者:鲁宇飞 延庆区十一学校八年级(8)班 供稿:延庆区十一学校 来源:北京日报